砂岩作为母岩风化、破碎、搬运和沉积的产物,保存了源–汇系统的演化信息
[1]。针对砂岩的碎屑组分(岩相学)研究是解读这些信息的根本性手段
[2,3,4 ]。首先,砂岩的碎屑组成是砂岩定名和描述的基础,碎屑可以直观地反映母岩的部分矿物组成。其次,随着上世纪薄片岩相学的发展以及Dickinson构造判别图解的建立
[2,5],中粗粒砂岩的碎屑组成模式(Detrital Modal Analysis)与构造背景联系到了一起。尽管后续的研究表明
[6,7,8,9 ],砂岩的组成受到了母岩性质、风化强度、沉积分选、再选回程度、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的综合约束,其碎屑组成与构造背景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但砂岩的碎屑组分统计工作仍是探讨沉积物的源区、背景和沉积盆地性质等科学问题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
砂岩中的一些碎屑矿物或是变质岩屑可以指示特殊的源区。如在秭归–当阳盆地,中生代地层中丰富的变质泥岩岩屑被认为来自于南秦岭的志留系或是勉略带的复理石沉积
[10];在毗邻大别造山带的江汉盆地中,下侏罗统砂岩中多硅白云母的出现指示了大别造山带的UHP岩石在早侏罗世开始剥露至地表
[11]。针对Dickinson图解,Garzanti
[12]建议增加蛇绿岩套还有碰撞变质带两种环境和更多的碎屑矿物端元,并用此图解探讨了各构造环境隆升剥蚀过程中矿物组分变化趋势。因此,砂岩中变质矿物或岩屑的出现往往可以示踪造山带的折返剥露,对于变质岩岩屑的追溯和变质等级的识别就显得尤为重要。
变质岩的原岩种类繁多,变质程度迥异,这也给变质岩屑的鉴定和统计带来了困难。目前,对于变质岩屑的统计标准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第一,对于变质岩屑的应以何种标准进行进一步的精细分类。本文推荐并使用的是Garzanti和Vezzoli
[13]的方案。第二,变质假杂基或是交代矿物是否需要按照变质岩屑统计。砂岩中的长石容易发生碳酸盐交代,钠长石化、压溶或是蚀变成如高岭土、绢云母或是其他帘石族矿物
[14-15]。此外,成岩蚀变同样会改造一些超基性-基性或是泥岩岩屑,形成假杂基。假杂基和交代矿物应按照原本矿物种类进行统计
[16]。对于蚀变严重的样品,不建议统计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扬子北缘中生代碎屑岩。这些碎屑岩忠实地记录了印支期大陆碰撞、海陆转换和秦岭造山带隆升剥蚀的信息。本着共享、开放、交流的科学精神和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素材的目的,我们以砂岩中的变质岩屑为切入点,系统整理了研究区三叠系–侏罗系砂岩的薄片显微图像,以便为相关研究方向的同仁提供借鉴,并由此抛砖引玉,进一步地充实本研究区的基础地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