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卫星原始影像各波段数据做高精度辐射定标的基础上,针对卫星传感器参数特点,利用6S辐射传输模型逐像元计算的方式模拟大气散射和吸收影响。6S模型需要的输入参数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或者与卫星过境时间同步的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大气参数产品(大气水蒸汽含量、气溶胶光学厚度、臭氧含量等),具体处理过程参见文献
[3]。地形校正利用改进C地形校正算法,该算法具有较好的地形影响去除效果
[4]。BRDF校正利用C因子法
[5],将地表反射率调整到同一“太阳-地表-传感器”观测几何下,从而减小太阳角度及卫星观测角度变化对地表反射率反演的影响。通过上述处理,最终实现传感器辐射定标、大气、地形和BRDF全要素耦合校正,得到地表反射率。
假设太阳天顶角为
z,太阳方位角为
φ,倾斜坡面的坡度和坡向分别为
S和
A,坡面太阳入射角为
i,改进C地形校正模型计算过程如下
[4]:
T\(=\frac{\mathit{cos}z+c{h}_{0}^{-1}}{\mathit{cos}i+c{h}_{0}^{-1}h}\) (1)

(2)

(3)

(4)
其中,T为地形校正系数,h为天空因子,h0 为cosi等于0时的天空因子,c为回归系数,c=b/m, b和m可以通过在图像上自动选取样点,对地形校正前地表反射率和cosi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到。
在实际计算时,利用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区分植被和非植被地表,以NDVI=0.4为阈值,把影像分为植被区和非植被区,同时将坡度分级,分别统计c系数。
BRDF校正模型表达式如下:

(5)
ρ 为对应于波长
λ、观测角度Ω(观测天顶角和方位角)和太阳照射角度Ωˊ(太阳天顶角和方位角)的光谱反射率。K
vol(Ω, Ωˊ)和K
geo(Ω, Ωˊ)分别为体散射核(Ross Thick kernel)和几何光学散射核(Li Sparse Reciprocal Kernel),这两项只与太阳–传感器观测几何(Ω, Ωˊ)有关,是太阳天顶角、观测天顶角及相对方位角的三角函数。
fiso 为各向同性散射系数,等于太阳天顶照射、传感器天顶观测时的地表反射率;
fvol 和
fgeo 为权重系数,分别表示体散射和几何光学散射所占的比例,后三个参数和波长相关。具体校正过程参见文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