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碳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和活跃的碳库, 同时又是土壤肥力和基础地力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农田土壤碳库的研究一直是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也是全球变化、温室气体减排和粮食安全等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1-2]。耕地有机碳是农田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因素和农业管理措施的作用下,农田耕层土壤碳库在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改变土壤肥力,而且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
[3-4]。自然资源部《2016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中国耕地面积为135 Mhm
2左右,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4%。由于中国耕地土壤分布广泛,利用方式和种植制度复杂多样,土壤的区域异质性高
[5],因此,研究耕地有机碳及储量的变化规律,摸清耕地土壤的固碳能力,认识耕地固碳与生产力保持的耦合机制,对中国来讲尤其重要
[1,6]。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展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获得了较为详细的全国范围内的土壤状况数据
[7]。农业部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于1987年在我国东北、甘新、黄土高原、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等7大农业主产区,建立了由9个监测基地组成的全国土壤肥力和肥力效应监测网,监测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施肥处理下肥料效应和肥料利用率、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和肥料对环境影响等
[8]。2014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辑出版了《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基础养分数据集》(2005–2014年),收集了全国2948个农业县(农场、单位)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pH等数据
[9]。国内很多学者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利用不同时期的耕地质量监测数据、采样数据、发表文献的数据
[3-4,7,10]等,开展了国家
[5,9,11]、区域
[12]、省域
[3,13]等不同尺度上耕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等方面的研究。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在土壤研究方面的长期试验与监测数据存在覆盖面小、持续时间较短、不够系统与规范等问题
[8,14]。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由中国科学院于1988年组建,目前有农田、森林、草地、荒漠、湖泊、海湾、沼泽、喀斯特和城市9类生态系统的44个生态站
[15-16]。其中,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站涵盖了松嫩平原农田生态系统、下辽河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农田生态系统、黄淮海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太湖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南方丘岗区农田生态系统、洞庭湖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川中丘陵农田生态系统、黄土高原农田生态系统和荒漠绿洲农田生态系统
[17]。CERN制定了统一的大气、水分、土壤和生物要素变化观测指标体系。1998年以来,每个生态站根据指标体系,按规定的时间频度进行观测
[16,18]。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通过观测生态站所在地区的代表性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类型土壤的组分、结构和重要生态过程的变化规律,为区域农田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提供长期、系统的观测数据
[19]。土壤有机碳密度是表征土壤质量及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贡献大小和衡量土壤中有机碳储量的重要指标
[12]。利用CERN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站的土壤观测数据,计算各站多年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可以为今后的农田土壤碳库研究提供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