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位于黄海西岸,面积约372 km
2,平均水深约7 m,是我国近海一个典型的半封闭型海湾。胶州湾集城市建设、工农业发展、港口、大型海洋工程建设、旅游和水产养殖于一身,也经常被誉为青岛市的“母亲湾”。环湾入海的河流主要有大沽河、洋河、白沙河、李村河、墨水河、海泊河等,这些河流将胶州湾周围区域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带入胶州湾,因此胶州湾既受到大的海洋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是开展生态系统对多重压力响应的理想场所
[1-2]。
针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海水水温、盐度、营养盐等环境因子是海湾生态系统监测的重要指标。目前已有大量关于胶州湾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变化研究
[1,2,3,4,5 ]。对胶州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40余年营养盐浓度的调查和研究资料表明,胶州湾各项营养盐浓度都呈现增加趋势,但不同种类营养盐浓度变化的时期并不相同
[3]。根据1962–1998年的调查结果表明,胶州湾无机N和P浓度分别增加了3.9倍和1.4倍,硅酸盐的浓度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胶州湾营养盐结构已经从比较平衡到不平衡。N和P作为胶州湾浮游植物限制因子的可能性已经减少或者消失,硅限制已经增加
[4]。2000年以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上升趋势尤为显著。总溶解无机氮中不同氮源的组成比例发生改变,2000年后氨氮在总溶解无机氮中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硝酸盐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3]。而在胶州湾东北部养殖海区现场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主要受到无机N、P污染
[5]。目前,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域连续监测调查研究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至2000年前后。
近些年,青岛市不断加强胶州湾海洋生态保护。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前后,青岛市确立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规划,并出台了一系列城市管理措施。强化环湾生态建设和保护,对环湾河流进行生态整治,并在胶州湾沿岸设立多个污水处理厂,水质实现持续改善。但对2000年后胶州湾营养盐浓度分布和变化趋势的研究尚无后续集中报道。本数据集所提供的2006–2010年胶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因子的监测数据,为了解2000年后胶州湾营养盐变化趋势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支撑。
胶州湾站自1991年建站以来,一直连续进行胶州湾及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调查。本数据集为胶州湾10个常规监测站2006–2010年调查的水体水文和化学环境因子数据资料。目标范围是在35°59′–36°11′N,120°09′–120°25′E(图1),在2006–2010年完成共计20个航次的生态环境科学考察(每年2月、5月、8月和11月,共4个航次),获取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水温、盐度、五项营养盐等样品和数据,为探讨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胶州湾生态系统影响等科学问题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